
「拍片預算」永遠都是客戶與製片業者心中最軟的一塊。
大部分的客戶(可能包含你)都希望能用最少的價錢獲得最好的影片;而大部分的製片業者,都希望能夠從客戶的手上拿到最多的預算,拍出足以當代表作的影片。
但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影片,拍攝預算都是可大可小的,但影片的品質會直接反映在預算上。
一般消費者如果對影視產業不熟,肯定會很難抓預算;而正因為不熟,肯定會很怕被無良的製片業者騙預算,多花了冤枉錢。
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既不會給出一個讓人臉上三條線的預算,又能達到自己本身的要求呢?
當然這個級距分佈實在太廣,小則五萬元以內大至上百上千萬都有可能!
而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是教你如何在「有限的預算內,選擇最合適的配置」。
我們以「正規」拍攝一支「音樂錄影帶(MV)」來舉例,在預算不是很充足(假設只有十萬元)的情況下,除了歌曲本身之外,這支「音樂錄影帶」最想傳達給觀眾的部分是什麼?
給觀眾看腳本創意(故事劇情)?
還是著重畫面設計(分鏡構圖)?
亦或者是美術設計(影片中的每個場景或道具細節)?
只要先確定好了最終訴求,就可以把大部份的預算加在該項目上。

如果我的腳本真的很棒,或是我想用非常有特色的人來吸引我的觀眾,那我或許可以降低對於「燈光」與「攝影」相關的器材與人事成本,更多放在「演員」與「導演」身上,力求讓導演與演員配合來說好這個故事。

如果我沒有打算對故事有所著墨,我想要給觀眾的是一場視覺饗宴,或是嘗試用「實驗」的方式看看觀眾對於我的創意買不買單,那我可以在「演員」身上的預算放少一些,而加重預算在「攝影」與「燈光」相關的成本上,讓「導演」與攝影師、燈光師一起將你腦海中的畫面呈現出來。

又如果我的主打並非劇情,也沒打算對我的觀眾做實驗,那我就會把預算放在「美術」人員身上,盡可能的利用有限的預算將MV裡的畫面做到讓觀眾印象深刻。

在預算只能擇一的情況下,不同的預算搭配會有完全不同的製作方向,但當你確認好了自己真的需要的是什麼之後,再加上有一個能力很強的「製片」來幫你張羅大小事與建立劇組、找場景等等,這支影片的品質會遠超過你原先所花的成本,甚至比你原先預計的還更加完美。
下一期我們會跟大家分享『我要如何在拍片上盡可能的省錢?』